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 正文

【蔚蓝档案】关于《伊甸条约》前半篇与源于圣经的主题

来源: 哔哩哔哩

本专栏包含对vol3前半的剧透

※本专栏发布时间为后半实装前的22年4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建议至少补完前半再看,传送门

可能出现:陌生的翻译、读起来比加载还卡等情况

作者:cemetrygates1919

原文网址:/entry/2022/04/06/221649

翻译、编辑、校对:悠那Yuuna

依旧以这个颜色作为原文之外的补充

如同之前写到,我最近沉迷蔚蓝档案。也有受其影响,我试着一点一点读完了至今为止都没好好学过的《圣经》之类的各种书。(虽然作为一个阿宅,在某种意义上有些羞耻)

那么,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我会在本专栏一边回顾蔚蓝档案第三部《伊甸条约》篇的故事,一边对散落在故事中的主题等,草草写下自己含糊的思考。

目录

1.前记

.贯穿故事的数字“3”

1-1 圣三一综合学园的成立

1-2 圣三一安定后的“3”

1-3 吊车尾们的补习部

1-4 在《伊甸条约》中登场的组织

1-5  “3”的变化

.“原典”视角下的《伊甸条约》篇

2-1 圣三一与格赫娜的关系

2-2 scapegoat(赎罪的山羊)

2-3 该隐的杀人

2-4 《传道书》与智慧

2-5 圆满结局与信仰

4.后记

参考文献

前记

蔚蓝档案的世界观具有相当复杂和形而上学背景,但它并非将这些宗教材料作为故事的主题,而是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经历的冲突和问题。

来源:《[겜!터뷰] 양주영 블루아카이브 시나리오 디렉터 “에덴조약 통한 세계관 스펙트럼 확장을”》,/news/

(《[Game!Turview] 蔚蓝档案剧本总监梁主宁:通过伊甸条约扩大世界观范围》)

(韩国新闻记载,由于我用的网页翻译,可能会有些微差异)

都上新闻了应该就是真话吧,因此我贴了上面的链接。本专栏虽然撷取了一些蔚蓝档案的宗教主题,但请始终铭记这并不等于宗教话题。例如本专栏写到,“3”这个数字在剧本的结构上是不断变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本专栏否定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教义。

.贯穿故事的数字“3”

再次回想《伊甸条约》篇的故事后,我开始着眼于“3”这个数字,首先记下这点吧。

1-1 圣三一综合学园的成立

《伊甸条约》篇的主舞台「圣三一综合学园」,其名(Trinity)指代的是三个分校,这点在故事中判明了。「帕特尔」「菲利乌斯」「圣库特斯」都是组成圣三一的学园的名称,应是取自拉丁语单词「pater:父」、「filius:子」、「sanctus:神圣的」。由此可见,圣三一是以构成中世纪基督教教神学核心的三位一体教义为主题的。三位一体是指,上帝只有一体,但在位格上又分成圣父、圣子和圣灵。

与这三个学园不同的分派「阿里乌斯分校」,在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阿里乌斯分校在游戏设定中,原本与三学园同属一个学园,但在「第一次公会议」中成为了分派,被驱逐后最终从地图上消失了。

阿里乌斯派是罗马帝国末期广泛普及的基督教派系,应该就是阿里乌斯的校名来源。该派命名者兼司祭阿里乌斯的主张是,基督不像父神那样永远存在,只是神所造的造物之一。这一主张否定了前面提到的三位一体论,被以三位一体论为核心的派系激烈声讨。结果阿里乌斯派在教会会议上被开除教籍,成为了异端教义

与三位一体的教义对决而被放逐的阿里乌斯派,与圣三一(三位一体)对立的阿里乌斯学校,它们除了名字和背景之外,还有很多相似之处。

那么,《伊甸条约》篇的故事就以这样的背景设定为基础而展开了。在开始回顾之前,我先说下思考得出的论点:与圣三一之名相关的“3”这个数字,在故事中是受到威胁,并发生变化的要素。我想着眼于此,于是便需要寻找《伊甸条约》篇中潜藏的“3”。

1-2 圣三一安定后的“3”

圣三一由多所分校组成。因此,圣三一学生会组织「茶话会」采取了一种些许特殊的形式——由各派系的代表分别担任学生会会长。三个派系的三名代表轮流担任“主持”的位置。现任代表是「渚」「未花」「圣娅」三人,也就是茶会的核心。

茶话会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忠实地承担着圣三一这个学校的“3”这一“神圣数字”。那么圣三一其他组织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在《伊甸条约篇》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且在圣三一内部政治上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两个组织的构成人数吧。

首先是「修女会」。在基督教色彩浓厚的圣三一中,身着修女服的这一集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伊甸条约》篇中,修女会的命名角色有三名,首领「樱子」以及成员「玛丽」「日向」。在第二章中,未花引起骚动后,她们放弃秘密主义,投身政治,作为圣三一的一员,参加了《伊甸条约》的签字仪式。

另一个是茶话会直属的治安维持部队「正义实现委员会」。这边的命名角色也是三名,委员长「鹤城」、副委员长「莲见」、成员「真白」。但严格来说还有仅在通讯中发言过一会的成员「一花」,虽然至今不知详细情报。当然还有《伊甸条约》编的中心人物「小春」也是所属正义实现委员会,不过她在对话框上被视为「补习部」的一员,我想先暂时看成这样。关于「补习部」,我会在后面再次提及。

虽然条件是必须有名字,而且必须是有形象的人物,但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构图:圣三一出席伊甸条约签字仪式的重要集团——茶话会、修女会、正义实现委员会,至少在《伊甸条约》篇的剧本中,全都由“三名”组成核心。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刚才也轻轻一提的,《伊甸条约》前半篇的主人公,同时也是重要的团体——「补习部」。这个小组作为临时社团,代表圣三一一方,与故事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还有具有着特殊的性质。

1-3 吊车尾们的补习部

补习部是茶话会的渚临时组成的社团,部员有「日富美」、「梓」、「花子」、「小春」四名。成绩不好、品行有问题、个个身怀绝技……就是为了提高这些学生的成绩才组织的社团活动。

如上记,小春原本属于正义实现委员会、日富美与茶话会现首脑渚亲近、花子在故事末尾与修女会一同活动。而梓的真实身份,是对圣三一怀有强烈憎恨的阿里乌斯分校的成员。就这样,补习课部虽然是圣三一的差生集团,却形成了圣三一(+阿里乌斯)这一现剧本中原原本本的圣三一综合学园的缩影。这在《伊甸条约》篇的高潮部分有着重大意义。

但其实,这个社团实际上原本是渚为了寻找她所说的「圣三一的叛徒」,甚至为了抛弃的团体。四名部员中有一人是叛徒。也就是说,这是将“4”还原为神圣数字“3”的社团。

1-4 在《伊甸条约》中登场的组织1-5 “3”的变化

我们先在这里将《伊甸条约篇》中登场的组织重新进行一览。

以已经存在唯一立绘的成员为「主要人物」。补习部的成员以补习部作为本籍。

虽然多少有些牵强,但我想应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与格赫娜相比,圣三一的主要组织多由三人组成。

阿里乌斯SQUAD是四人组织,也给人反抗三位一体的感觉。

上表中万魔殿是三名,但从插图中是五名来看,与修女会相比没有强调三,也不是不能这么说吧。

1-5  “3”的变化

如果“3”对圣三一来说是安定的神圣数字,那么它的变化就意味着圣三一本身也在变化。

渚的疑心和未花的暴走等,圣三一的首脑茶话会的混乱发端于圣娅的失踪(对外公开的说法是死亡)。理所当然的,由于“3”中安定的一部分被破坏,圣三一的政情变得大为混乱。

因为圣娅的暂时退场,茶话会剩下的“2人”,渚和未花想以各自的形式试图恢复圣三一的“3”的秩序。可以说,她们为了填补圣娅的空缺而不约而同地分工,对渚来说就是格赫娜,对未花来说就是阿里乌斯。但是她们似乎都拘泥于“3”,想要与格赫娜缔结条约的渚想忌惮阿里乌斯,秘密协助阿里乌斯的未花想要对抗格赫娜。

而意外被卷入这场纷争的补习部,从结果来看,她们反抗了与圣三一的这种保守、排他的思想。

补习部,虽是顺势而为的补习社团,但“4人”本身作为社团存在的意义逐渐变大。渚所说的「背叛者」,是守护着阿里乌斯学校的“异端”梓的她们,也就是可能改变依照“3”获得安稳的圣三一结构的存在。渚这样不单是某一人,而是连补习课部本身都要舍弃的行动,可以说是为了回归到传统的“3”。

故事前半的最后,由于梓的离开,补习课部恢复了原本只有“3”名圣三一学生的面貌。当然,这是悲剧性的变化。不知不觉中,吊车尾们的补习课部是“4”而不是“3”已经理所当然。

故事里,在与想要回归到“3”的渚和未花的对立中,玩家被引导到想要打破圣三一对“3”的盲目信任的方向上。

本来就有许多实装学生所属的格赫娜,玩家心理上自然很难将其作为舍弃的对象。再通过让玩家关照有退部和退学危机的补习部,这里ba的剧本就给玩家植入了对“舍弃”的忌避感。同时也使读者认为经常作为反派到处跑的阿里乌斯学校的同学也不是应该打倒的对象,或许作者在这一点上就巧妙地安排了故事的发展方向。

在《伊甸条约》篇的高潮部分,补习课部的成员们与梓合流,日富美带着作为“第四人”和“第四校”阿里乌斯的代表梓,发出了响亮的宣言,由此新的“伊甸条约组织(ETO)”得以制定。可以说,这正象征着新时代的圣三一打破“3”的桎梏。从结果来看,在没有出局者的情况下,茶话会重回三人时期(圣娅回归,未花暂时保留),修女会与救护骑士团开始参政,圣三一未来说不定就会变成“3+α”的形式。

.原典视角下的《伊甸条约》篇

圣三一的数字“3”是如何随着形势发生变化的。接下来,我将以《圣经》为中心,介绍《伊甸条约》篇的主题是如何使用的。

2-1 圣三一与格赫娜的关系

如果说有着天使般的羽毛、基督教主题随处可见的圣三一是神圣的学校,那么格赫娜的主题就是与之相反的恶魔。在《圣经》中,格赫娜是《约修亚记》中出现的欣嫩子谷,指的是耶路撒冷南部的山谷。自古以来被用作焚烧场,在基督教中也代指地狱的意思。

格赫娜这个地方原本就是垃圾焚烧场,渚把补习部当成垃圾箱这件事很有趣。正如1-5中所写,渚和未花的行动是想要回归到“3”。在她们想要舍弃“垃圾”的态度上,也能看到共同点。

在伊甸条约的伊甸(乐园)原型《创世纪》中的「伊甸园」中,恶魔撒旦被视为唆使夏娃的蛇。在以此为基础的弥尔顿的著作《失乐园》中,恶魔们建造了「伏魔殿」,企图反抗神。ba里「万魔殿(Pandemonium Society)」的主要人物真琴,在条约上可恶地欺骗并陷害了圣三一,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那么,真琴是与人类为敌的蛇(撒旦)相当的角色吗?这么一想,似乎也并非完全如此。真琴自己就是被挑唆的一方还遭受了爆炸袭击,如果把她看作奸计高明的蛇,说好听点太朴素,说难听点太愚蠢。她虽然给别人带来了麻烦,但还不成熟,在ba里并没有被描写成应该打倒的敌人。

因为ba并不是只站在圣三一一边的故事,所以与《圣经》的情况多少有些不同。这么一想,恶魔这东西,与其说是邪恶的象征,不如说是包含了历史上被认为是恶魔的异教徒、异民族,再扩大一点就是包括外国人的立场,这样的解读也并非不自然。

顺便一提,在现实中也有与伊甸条约(Eden Treaty)同名的条约。那就是1786年的英法通商条约《伊登条约》。长期处于敌对关系的英国和法国,突然间缔结了经济合作关系。有趣的是,伊登条约在签订后招致了法国(天主教国家)的混乱。虽然英法是基督教国家之间互相争斗,但这两个敌对的国家之间的条约是否也有可能成为《伊甸条约》篇的基础之一呢?

1786年法英签署了英法通商条约,条约允许法国进口英国制成品,也称为伊甸条约。据说英国的工业产品流入法国,损害了法国工业,为法国大革命做出了贡献。1793年法国大革命后被毁,回到拿破仑时代的保护贸易。

2-2 scapegoat(赎罪的山羊)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用“替罪羊”这个词引用自《圣经》。

替罪羊出现在《圣经》中的《利未记》。在赎罪日,司祭把双手放在山羊头上,把百姓的所有过错都转移到山羊身上。接着,山羊被放逐到荒野,带走人民的罪孽。这样百姓就会得到净化。

“作为蒙受罪过的牺牲品存在”在《伊甸条约篇》中也多次出现。那就是对渚而言的补习部、是对未花而言的格赫娜、是对阿里乌斯而言的圣三一和格赫娜、是对补习部而言的梓、是故事中的阿里乌斯。

正如前文所述,这个故事是一场「不舍弃」的战斗。保护弱者,为他们创造容身之处。这也是《对策委员会》篇、《发条之花的帕凡舞曲》篇,以及继《伊甸条约》篇之后的《卡班诺的兔子》篇的共同主题。夏莱老师的根基是对孩子们的慈悲目光,舍弃这一点是不可取的。正因为如此,在《伊甸条约》篇作为结束一年的末尾中,圣三一、格赫娜、阿比多斯集合在一起对抗敌人,比单纯的全员集合更强而有力。

2-3 该隐的杀人

正如我以前的专栏所述,《伊甸条约》篇是一段让蔚蓝档案所说的「清澈而透明的青春」本身受到威胁的插曲。最大的危机与其说是谁的死,不如说是梓这个主要角色「会不会杀人」。死亡本身在这个世界,已经有星野面对阿比多斯学生会长的死。另一方面,杀人已经被视为无法回到日常生活的大罪。

《圣经》中最早的杀人故事是《创世纪》中该隐杀害弟弟亚伯的故事。这是继《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堕胎的故事之后,又一个关于人类罪恶的故事。 

伊甸条约的签订以失败告终,然后是「梓会杀人吗?」的危机。这与《创世纪》中从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到该隐被杀的过程相似。

顺便一提,在《创世纪》中,之后就是诺亚方舟登场的洪水情节(vol3的含金量),在以基沃托斯(方舟)为舞台的蓝色档案中,如果犯下滔天罪行,失望的神就会引发洪水吧?

总之,这次杀人的罪名很快就被回避了,故事再次回归平静的日常生活。

另外,该隐杀弟亚伯是出于嫉妒,也能对应上纱织自己。

2-4《传道书》与智慧

经常出现的「Vanitas vanitatum omnia vanitas」这句话引用自《传道书》。ba翻译为「一切都是虚无。无论走到哪里,一切都只是虚无」。日语中也有「多么空虚,一切皆是空虚」的翻译。

《传道书》的这一节在十七世纪让名为「虚空派(vanitas)」的绘画流派诞生了。虚空派的画多以骷髅为主题,在阿里乌斯的校徽也有骷髅元素出现。

阿里乌斯的领导・纱织将这句话解释为「世间无意义」。正因为全都没有意义,所以纱织她们才必须把所有事物都化为灰烬而反复破坏。那么,这句乍一看不像《圣经》、具有惊人冲击力的话,还能解释吗?说实话,对于无知的我来说,详细解释这一点实在是太困难了,所以只能通过引用来寻找其中的一种形式。

《传道书》试图忘忘却历史(包括以色列的历史)、地理和神学,将普遍的东西放在人类经验的中心。然后,思考在生命体上蔓延的死亡阴影。《传道书》为今天的道德家乔治·罗迪提在《完德的精神》(1989年)中所命名的「目标的人」定罪。努力和忙碌都是徒劳的。智慧存在于消遣(Divertissement)之中(),存在于活着的些许喜悦中(、、、、 ~ 10)。对我们的子孙来说,也不会有光明的未来。

但是,把几种说法简单化为常见的享乐主义是不对的。因为,在上帝的苍白光芒中,有一种召唤,可以触碰这个世界上谦逊的乐趣。避免禁欲主义和强烈的狂热,为平静的乐趣所吸引,这是一种智慧。安稳的快乐,即使是虚幻的,那也是神的礼物。

(中略)

《传道书》留给我们的信息,是要对变迁中的平稳给予无可奈何的称赞。《传道书》并没有树立不信仰的典范,而是提出了旧约中有关智慧的书中最具特色却又薄弱的信仰规律。

《圣经》入门(著:Philippe Sellier.,译:支仓 崇晴、支仓 寿子)

补习部的梓将「Vanitas vanitatum omnia vanitas」作为信条,但「即便如此」也不要放弃。在解说之前,纱织的解释是单纯的,而阿梓的态度表明更准确地理解了“这句话”。

《传道书》的性质是关于智慧的冥想书,被分类为「智慧文学」。

“智慧”以及为此的“教育”是伊甸条约篇的核心主题之一,在蔚蓝档案中多次被描述为孩子的形象,在伊甸条约篇中则更是最学习的一集。补习部就是为了学习的地方,梓也从这里的学习中找到了喜悦。

不仅如此,阿里乌斯也是一个接受过“教育”的“孩子”,阿里乌斯对圣三一的憎恨,亦是由一个被视为“大人”的人?进行的。包括阿里乌斯SQUAD在内的每个学生都是“孩子”,所以也不是应当憎恨的对象。如2-2所写,sensei对孩子的目光也在这里。

「Vanitas vanitatum omnia vanitas」是《伊甸条约》篇的关键词,同时也让我们再次明白,这一教义与故事的主题有着很深的关系。

2-5 圆满结局与信仰

在《伊甸条约篇》中,「乐园的存在证明」这个问题不知不觉间被转换成了「相信乐园」。日富美喜欢皆大欢喜的结局,希望世界也能如此美好。即使眼前的现实呈现出地狱般的景象,自始自终也不应该放弃「还有一线希望」的信念。

故事的高潮,随着日富美的宣言,云开雾散、露出蓝天,这个场景也使用了「奇迹」这个词。借由奇迹使自然臣服的场景在《圣经》中也多次出现,如摩西分海、耶稣平定风浪等。

我既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也不是这次谈论的基督教的信徒,所以关于人们在宗教中的信仰的,我没什么可谈的。但我觉得,日富美这种「希望是这样」的愿望,更接近于把教义作为模范来实践、创造出更美好世界的信仰姿态。

《伊甸条约》篇骚动的原因,在作品中被称作「难以置信」。如果,谁能更加相信谁的话,说不定就能避免这样的局面了吧。最终,日富美她们信仰世界是幸福的,故事由此走向了圆满的结局。

4.后记

以上。在我从对《圣经》完全无知的状态一点点学习的过程中,我把“也许有关系呢……”的地方和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地记了下来。

受到ba的影响,读起了《圣经》,还做出了品怀旧galgame的阿宅似的动作。不过考虑到ba经常被点明这种往年的小说体游戏的趣旨,倒还有种不可思议的认同感。

《伊甸条约》篇是学习的故事,接受了它的人也开始慢慢地学习了。我感触到,这或许是一种很好的与虚构作品相处的方式吧。

想起了《礼记》里的“教学相长也”,即教授与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参考文献

《圣经》入门(著:Philippe Sellier,译:支仓 崇晴、支仓 寿子)

《中世纪的异端者们》(著:甚野 尚志)

《西洋美术解读辞典》(著:James Hall,监修:高阶 秀尔)

剧情翻译来源:威威字幕君

相关新闻
松柏歌手 松柏

你们好,最近0471房产发现有诸多的对于松柏歌手,松柏这个问题都颇为感